首先非常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次参加培智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的机会。五天的培训,收获不少,我现将在培训中学习到的收获及感悟到的心得和大家分享。
1、 教教材和用教材
在培训中王辉教授给了我们一个提问,教教材与用教材的区别。现场有几位老师做出回答,回答的内容基本一致。教教材是使用教材,教材上有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而用教材则是把教材作为教授学生知识的载体,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可以对教学内容做删减或扩展的调整。
回顾自己的课堂,还处在教教材的阶段,教材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一篇课文,无论篇幅的长短,字词的难易,都尽量的按照教材上提供的信息教给学生。或许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上稍作调整,在课文中重点字词的选择上另作选择,选择一些常用的而不是生僻的字词,对学生们而言会更好。
2、 教师的语言和课堂强化
王辉教授提到,在培智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简洁干练。因为部分学生的记忆能够记住的是一句话中最后的4到7个字符。所以在对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后,如:你刚刚吃了什么菜?好不好吃?部分学生只会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因为第一个问题或许他已经忘记了。这也提醒我在课堂教学上语言应简短,提问或者回答应明确、清晰。
在课堂强化上,教师不能仅仅靠原级强化物吸引学生,更应靠有趣的活动设计吸引学生。这一点上我做的还很不好。关于代币的兑换,王辉教授也提到一般是在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才进行兑换,最早的也是半天兑换一次。
三、目标撰写的改革
王辉教授在讲座中提到,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学习目标是行为目标。行为目标的组成要素有五个。分别是行为主体、行为、结果、条件或情境、标准。下面结合讲座课件对五个要素进行解释。
1.行为: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应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行为目标的行为必须使用具体动词。
2.条件/情境: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1)使用手段与辅助手段,如“能在老师的提示下说出......”
(2)提供信息或提示,如“看图说出......”
(3)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之内能......”
(4)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超市,能找出......”
3.标准:标准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水准。
(1)完成时间的限制,如:5分钟之内能画出......
(2)完成行为的准确性,如:答案的正确率至少达到80%。
组合的四种类型有:
1.行为+结果
如:能找出苹果的图卡。其中,“找出”是行为,“找出苹果的图卡”是结果。
2. 行为+标准+结果
如:能从5张水果图卡中,正确找出4张苹果图卡。其中,从5张水果图卡中正确找出4张是标准。正确找出4张苹果图卡是结果。
3. 行为+情境/条件+结果
如:能在老师的提示下,找出苹果图卡。其中,能在老师的提示下,是条件/情境。找出苹果图卡是结果。
4. 行为+标准+情境/条件+结果
如:在老师的提示下,能从5张水果图卡中正确找出4张苹果图卡。其中,在老师的提示下是条件/情境,能从5张水果图卡中正确找出4张是标准。正确找出4张苹果图卡是结果。
四、听课有感
培训的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听了三堂培智教学展示课,我将几点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和大家分享。
在培智一年级的生活与劳技课程《我会撕包装袋》中,授课教师在带领大家认识了缺口型包装袋和撕包装袋的步骤后,准备了许多的缺口型包装袋。每一个小袋内都装着不同的东西,有奥特曼、有小猪佩奇、有零食等等。这激发了学生动手撕包装袋的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就练习了撕缺口型包装袋的劳动技能。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授课老师还准备了不同材料的缺口型包装袋,有硬材料的,有软材料的。最后再让学生撕生活中会接触到的缺口型零食包装袋。在这堂课中,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多,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但有一位比较好动的学生,不时地就会绕着台子跑一跑,或者趴在地上,或者走到角落。这时,这位老师不是单纯地叫唤他的名字让他回到座位,而是用与课堂相关的物品把学生重新唤回到课堂之中。如“你也想要一个小猪佩奇吗?那你自己去找找。”或者说“你把这个去拿给助教老师看看。”或者说“你把包装袋收拾一下。”这时,这位学生都会又重新回到老师身边。这位老师的课堂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这位老师的语速比较缓慢,在说完一句话或发出一个指令后会稍作停顿,再说第二句话或发出第二个指令。这样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收和理解指令的信息。
以上就是我所作的分享。希望和各位老师一起学习。谢谢大家。
伍飞飞
桃源县特殊教育学校
2021年4月19日
审核人:谭一胜
分享到: